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 找回密码
 免费注册

微信扫码登录

使用验证码登录

搜索
查看: 4017|回复: 1

商城县汪岗镇虎塘路口“50米5条减速带”:公共治理失序与财政资源浪费的双重警示

[复制链接]

1

主题

0

回帖

9

积分

新手上路

积分
9
发表于 2025-2-6 05:23:34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–河南–信阳–固始县
        近日,虎塘路口一段50米的下坡路段因密集设置5条减速带引发争议。这一现象并非孤例,而是折射出当前城市交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“以量代管”思维与财政资源浪费的深层矛盾。从湖南长沙“300米298条减速带”的闹剧,到杭州非机动车道“75米5条减速带”的吐槽,再到株洲某路段因违规设置被责令拆除的案例,密集减速带已从“安全设施”异化为“路障工程”。虎塘路口事件,正是这一治理困局的缩影。  
一、违规设置:合法性的缺失与规范失守  
减速带的设置并非无章可循。根据《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》及《JTGD81-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》,减速带(减速丘)应设置在三级以下公路的村镇路口或支线接入干线处,且需与警示标志配合,禁止在主干道或车流量大的区域密集设置。而虎塘路口作为下坡路段,若属于城市次干道或支路,其50米内5条减速带的密度已远超行业标准推荐的“连续设置不超过5条,间距10-30米”的要求。更讽刺的是,类似案例中,许多减速带系施工单位或基层单位私自安装,既无科学评估,也未履行审批程序,暴露出管理权限的混乱与监督机制的失效。  

二、财政黑洞:短期政绩与长期浪费的恶性循环  
密集减速带的建设成本看似低廉,但其隐性支出不容忽视。以株洲某路段为例,施工单位私设减速带后被强制拆除,直接造成数万元财政资金浪费;杭州某社区因反复修复老化减速带,年均维护费用高达上万元。虎塘路口的5条减速带若同样因公众投诉或安全隐患被拆除,将形成“安装—拆除—再安装”的资金消耗怪圈。这种粗放式投入挤占了本可用于智能监控、三维标线等长效安全设施的预算,实质上是“懒政思维”对公共财政的侵蚀。  
三、安全悖论:从“防护网”到“隐患源”  
减速带的初衷是降低车速、预防事故,但过度密集的设置反而可能诱发风险。杭州非机动车道的案例显示,频繁颠簸导致货物散落、电动车急刹追尾,甚至车胎破损;长沙“搓板路”因密集减速带干扰驾驶员注意力,被批“适得其反”。虎塘路口作为下坡路段,车辆惯性较大,若司机为规避连续颠簸而急刹或绕行,可能加剧打滑、失控风险。此外,夜间照明不足时,突兀的减速带更易成为“隐形杀手”。  
四、治理破局:从“物理强制”到“系统优化”  
破解减速带滥设困局,需构建科学化、精细化的治理体系:  
1. **严控设置权限**:明确减速带仅可由交管部门依规设置,禁止社区、物业等基层单位越权操作,对违规者追责;  
2. **推广替代方案**:采用三维立体标线、智能测速提示等柔性手段,减少对行车舒适性的干扰;  
3. **强化公众参与**:建立听证制度,如厦门市民通过媒体曝光促使不合理减速带次日拆除,虎塘路口亦应开放民意反馈渠道;  
4. **优化财政审计**:将交通设施项目纳入绩效评估,避免“为花钱而建设”的短视行为。  

结语:公共设施应以“人本”取代“免责”  
虎塘路口50米5条减速带的背后,是“免责式治理”的典型体现——管理者以密集设施规避事故责任,却忽视了对财政效率与公共利益的统筹。当减速带沦为“懒政标志”,其代价不仅是资金的浪费,更是公众对政府信任的流失。唯有回归科学决策、开放监督的治理逻辑,才能让公共资源真正服务于民,而非成为形式主义的牺牲品。
发表于 2025-2-6 21:35:53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–河南–信阳–固始县
说得太对了,商城县有关部门懒政怠政思维严重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免费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缘在商城 ( 豫ICP备19039661号|豫公网安备41152402000165号 )

GMT+8, 2025-3-15 16:30 , Processed in 0.104923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